解剖电影 Suicide Squad
本文将对 DC 集团电影《Suicide Squad》进行深入解剖,分别从人物设定、剧情叙事、影像美学等方面进行探讨,提供不一样的角度看待这部备受争议的电影。
第一段:作品中的人物设定
《Suicide Squad》是 DC 集团又一部反派题材的电影,里面的角色以反派团队 Suicide Squad 为主,其中不乏如 Harley Quinn、Deadshot、Joker 等风头极偏的人物,这些角色的设定和描绘成为影片的一部分重要元素。影片在原版漫画的基础上加入了更多的风俗文化元素进行补充,如 Harley Quinn 的粉红色造型和疯狂个性。这个过程并没有表现出角色的个性本质以及所属的文化体系,更多的是为了突出角色的视觉效果,这种表现手法会让一部分对原著饱受期待的观众感到失望。
值得一提的是,Joker 在影片中的出现次数和戏份都相比较其他角色不算多,但是他的形象和风格又是媲美二战经典角色的代表,加上演员 Jared Leto 给出的出色演绎,完美诠释了一位性格扭曲、行动极端的疯子。但是这种选择性的过度渲染会让观众对角色的整体性格和人物故事产生疑问,影片也无法让观众感受到这个角色在整个故事中的重要性,简单来说就是“给戏份不给故事”。
第二段:关于剧情叙事
故事情节的处理方式是 DC 电影受到质疑的重要问题之一,《Suicide Squad》也并没有走出这个困境。影片设置的基础框架成熟度还算不错,在团队成立和任务介绍的过程中,主要角色的背景和脉络逐渐展现,比较能够引起观众的兴趣。但当任务正式开始之后,剧情安排并没有展现出扣人心弦、惊险刺激的气氛,而是似乎被随意塞入了大量的热闹场景和操作戏码。这种乱来的剧情叙事可能会让观众感到疲惫和迷茫。
需要指出的是,故事情节过于繁琐、烦闷并不是 DC 电影的个案问题。虽然本次震惊影坛的《正义联盟》成功修复过失,在影片剪辑和故事情节上有了较大改进,但 DC 电影结束于 2018 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无限战争》之前的表现并不‘让人伟大’,导致其口碑和票房同时遭受重创。
第三段:影像风格和美学
最后一个问题则是围绕影片的美学和视觉风格展开。影片取材于反派题材,在设计场景和角色时,多采用黑暗、沉郁的调调,努力想表现出电影中的反派团队到底是“英雄还是罪犯”,“救世者”、“叛逆”之间的关系,更自然、更真实。从整个视觉效果来看,《Suicide Squad》不论是在服装设计、特效制作、动作设计和色彩调配等方面都有所斩获。
但其中存在问题是,在反派的意境、机关和对话中采用的音乐过于过分,以至于被观众揶揄为“音乐广告”。影片中不缺乏许多是歌曲,歌曲以音乐节奏和词曲配合为特点,整部电影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舞台上,而不是电影的大荧幕上。通过这种手法,影片在视觉效果的营造中虽然达到了物超所值的美学效果,但在节奏和转折的推进上却显得有些杂乱无章,甚至出现了一些突兀的瑕疵。
最终,《Suicide Squad》虽然以出色的视觉效果、反派主题、更为宏大的故事框架引起了不少关注,但由于人物设定作为影片重要推手被过度强化,剧情叙事过于杂乱,视觉风格过于过分,导致作品整体水平和观众评价度相对震荡。对于 DC 电影作为一个个体的影片来说,必须进一步提升和完善,《Suicide Squad》本次还需要进行一次高质量、低限度的再创作。